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小麦全蚀病 -> 小麦全蚀病有哪些表现?小麦全蚀病发生与防治!
小麦病害防治图谱

小麦全蚀病有哪些表现?小麦全蚀病发生与防治!

发布时间:2024/5/15 9:43:54  浏览次数:3390次  文章来源: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为小麦立枯病或黑脚病,是由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其主要危害小麦地下部分的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并在小麦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生。

幼苗期:苗期染病后,初生根变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出现许多病斑。发病轻时,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严重时病斑连合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且易从根茎部折断。

分蘖期:分蘖期染病,地上部分并看不出症状。除非染病严重,可见麦苗矮化,基部出现黄叶,拔出用水冲洗根茎,呈灰黑色。

拔节期:拔节期染病,小麦病株返青缓慢,植株矮小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尤其是发病中心突出。后期田间湿度大时,茎基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基部表面,形成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

抽穗灌浆期: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

小麦全蚀病在西北、华北春麦区发生普遍,北方冬麦区局部地区也有发生。土壤肥力、耕作制度以及耕作条件等都是影响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病原为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发育温限为3-35℃,适宜温度为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分钟。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染10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小麦全蚀病的防控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生化防控手段,切实保护无病区,科学管控感病区扩展蔓延。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选用抗病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合理轮作:实行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药剂拌种:在播种前,使用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如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等,以降低病原菌对小麦的侵染。

药剂灌根: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使用药剂进行灌根处理,如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12.5%全蚀净等,以控制病害的发展。

适时收获:在小麦蜡熟末期或完熟期及时收获,避免小麦在田间过度成熟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