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马铃薯环腐病
马铃薯病害防治图谱

马铃薯环腐病

发布时间:2015/5/21 16:53:56  浏览次数:7864次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病株。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发生规律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的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入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侵染来源。

环腐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越冬。但是第二年或下一季在扩大其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入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温度20℃上下贮藏比低温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病害的轻重还取决于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一般病轻。

病原

Clavibactermichiganensesubsp.sepedonicum(Spieckermann&Kotthoff)Davi6,Gillaspie,VidaverandHarris。异名Corynebacteriumsepedonicum(Spieck.&Kotthoff)Skap-tason&Burkholder称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0.8一1.2×0.4—0.6(μm),无鞭毛,单生或偶而成双,不形成荚膜及芽孢,好气性。在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薄而透明,有光泽,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缓慢,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播途径

环腐棒杆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是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环腐棒杆菌生长温度20~23℃,31~33℃,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

发病条件

适pH6.8~8.4。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

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1)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有条件的与选育新品种结合起来,利用杂交实生苗,繁育无病种薯。

(2)种植抗病品种经鉴定表现抗病的品系有:东农303、郑薯4号、宁紫7号、庐山白皮、乌盟601、克新1号、丰定22、铁筒1号、阿奎拉、长薯4号、高原3号、同薯8号等。

(3)播前汰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五、六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使田间环腐病大为减少。此外用50mg/kg硫酸铜浸泡种薯10分钟有较好效果。

(4)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

5.栽培管理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拔除病株及时处理,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

马铃薯环腐病主要破坏维管束组织,引起薯块烂、植株萎蔫和坏死,所以说我们应该了解马铃薯环腐病是怎么发病的。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病菌也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成活,成为薯块感染的一个来源。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据试验切一刀病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入,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病害传播作用不大。病薯...【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