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麦蚜
小麦虫害防治图谱

麦蚜

发布时间:2014/2/18 16:02:05  浏览次数:9793次

麦蚜是小麦常见的危害较严重的害虫之一,属同翅目蚜科害虫,包括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三种。那么麦蚜危害有哪些?麦蚜该怎么治?麦蚜防治方法有哪些?防治麦蚜用什么药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麦蚜为害特点

麦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同时,分泌的蜜露还可诱发煤污病的发生。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

麦蚜形态特征

麦长管蚜: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有翅孤雌蚜体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腹管长圆筒形,黑色,尾片长圆锥状。

麦二叉蚜: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腹管浅绿色,顶端黑色,中胸腹部具短柄,触角6节,尾片长圆锥形。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体绿色,背中线深绿色,头、胸黑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前翅中脉二叉状。

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体宽卵形,体表绿色至橙红色,常被薄粉;头部光滑,胸腹部背面有清楚网纹;腹管黑色,长圆角形,端部略凹缢,有瓦纹,触角6节。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头胸黑色,腹部绿色至深绿色,触角黑色6节,短于体长。

麦蚜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0一30代,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该虫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属不完全周期型,即全年进行孤雌生殖不产生性蚜世代,夏季高温季节在山区或高海拔的阴凉地区麦类自生苗或禾本科杂草上生活。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口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阴凉地带越夏。5月中旬,小麦抽穗扬花,麦蚜繁殖极为迅速,至乳熟期达到高峰,对小麦为害严重。麦长管蚜喜光照,较耐潮湿,特嗜穗部,主要分布在寄主上部叶片,是黄矮病的主要传病媒介昆虫,9月上旬均温14一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以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进入越冬卵孵化盛期,历时1个月,4月中旬开始迁移,6月中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区越夏。

麦蚜防治方法

适时集中播种。冬小麦适当晚播,春小麦要适时早播。合理施肥浇水。主要抓好苗期蚜虫防治和蚜虫发生初期的防治。防治苗期蚜虫,压低田间蚜虫基数,并兼治其他地下害虫,可以用下列杀虫剂进行种子处理:

50%辛硫磷乳油10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一400g/100kg种子;40%毒死蜱乳油40一6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一400g/100kg种子;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一400g/100kg种子;40%乙酞甲胺磷乳油10oml/150一250kg种子;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以种子重量0。8%的药剂拌种,还可兼治其他地下害虫。小麦苗期,田间蚜虫发生初期,华北地区可于4月上中旬,发现中心株时,及时施药防治,应选用内吸性较好、持效期较长的杀虫剂品种,一次施药较长时间控制田间麦蚜不能大量发生,可用下列杀虫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一40g/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一30g/亩+48%毒死蜱乳油15一25ml/亩;10%烯啶虫胺水剂10一20ml/亩;1。8%阿维菌素乳油10一15ml/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一30g/亩;20%丁硫克百威乳油60一80ml/亩;25%柴油·吡虫啉乳油40一60ml/亩;10%吡虫啉·灭多威乳油60一80ml/亩;15%阿维菌素·毒死蜱乳油20一30ml/亩;3。15%阿维菌素·吡虫啉乳油25一40ml/亩;48%毒死蜱乳油10一20ml/亩;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6一20g/亩;30%抗蚜威·敌敌畏乳油30一50ml/亩;24%抗蚜威·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3一20g/亩,对水40一50kg匀喷雾,间隔7一10天,视虫情连喷1一3次。

防治穗期麦蚜,在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应及时进行田间喷药,可用性与持效期长的药剂配合施用,如发生严重时,间隔7一10天,再喷1次,可用下列杀虫剂:25%吡虫啉·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6一20g/亩;3%啶虫脒乳油40一50ml/亩;45%马拉硫磷乳油55一110ml/亩;40%柴油·乐果乳油90一120ml/亩;40%氧乐果乳油50一75ml/亩;25%氯氰菊酯·辛硫磷乳油30一40ml/亩;23%溴氰菊酯·氧乐果乳油70一100ml/亩;20%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乳油40一60ml/亩;20%高效氯氰菊酯·马乳油30一50ml/亩;12%甲氰菊酯·吡虫啉乳油40一60ml/亩;25%氰戊菊酯·辛硫乳油30一40ml/亩;10%氟氯氰菊酯·唑磷乳油30一50ml/亩;20%氰戊菊酯·敌敌畏乳油30-40ml/亩;2%氰戊菊酯·吡虫啉乳油30一50ml/亩;20%氰戊菊酯·氧乐果乳油60一80ml/亩;20%氰戊菊酯·杀螟松乳油30一40ml/亩;10%三唑磷·氟氯氰乳油25一50ml/亩;20%啶虫脒·辛硫磷乳油25一35ml/亩;5%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乳油20一50ml/亩;20%吡虫啉·仲丁威乳油60一80ml/亩;10%吡虫啉·灭多威乳油60一80ml/亩;7。5%氯氟氰菊酯·吡虫啉悬浮剂30一35ml/亩,对水40一50kg,均匀喷雾。

麦蚜危害、形态特征、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麦蚜为小麦大有害生物,分布极为广泛,全国麦区均有发生,近20余年来连续大发生,黄淮冬小麦区百穗蚜量达5000余头,超出防治指标10倍多。麦蚜危害已严重威胁夏粮增产丰收,国家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列为“一喷三防”重要对象,在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均给予大力扶持,以确保有力防治麦蚜,控制其危害,确保小麦丰收。

小麦穗期蚜虫。当田间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 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 “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 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查看详情】

小麦蚜虫分布极广,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在国内除无网长管蚜分布范围狭外,其余在各麦区均普遍发生,但常以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发生数量最多,为害最重。一般麦长管蚜无论南北方密度均相当大,但偏北方发生更重;麦二叉蚜主要发生于长江以北各省,尤以比较少雨的西北冬春麦区频率最高。就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来说,除小麦、大...【查看详情】

药剂防治麦蚜应注意抓住防治适期和保护天敌的控制作用。 防治适期 麦二叉蚜要抓好秋苗期、返青和拔节期的防治;麦长管蚜以扬花末期防治最佳。小麦拔节后用药要打足水,每亩用水2-3壶才能打透。 选择药剂 用40%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兑水喷雾; 每亩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50-60千克喷雾; 用50%抗蚜威4000-...【查看详情】

麦蚜农业防治方法,合理布局作物,冬、春麦混种区尽量使其单一化,秋季作物尽可能为玉米和谷子等。 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造成不良的食物条件。播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冬麦适当晚播,实行冬灌,早春耙磨镇压。作物生长期间,要根据作物需求施肥、给水,保证NPK和墒情匹配合理,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雨后应及时...【查看详情】

4月份以来,全国小麦主产区病虫害进入盛发期,发生面积明显增加,部分地区重发趋势显露,麦蚜发生435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4.4%;各大麦区普遍发生,西南麦区处于发生高峰期,江淮、黄淮处于始盛期,华北、西北麦区处于初发期。平均百株蚜量,四川、云南为400-500头,江苏、贵州为200头左右,上海为120头,湖北、安徽、河南为40-70头,山东、山西、河北等其他地区为1-3头;最高百株蚜量,云南陇川...【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