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甜瓜叶枯病
甜瓜病害防治图谱

甜瓜叶枯病

发布时间:2016/5/27 9:05:54  浏览次数:63174次

甜瓜叶枯病,主要在种植期间发作。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也为害叶柄。

甜瓜叶枯病-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甜瓜叶枯病

别称:甜瓜小斑病、甜瓜褐斑病

病原:瓜链格孢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危害部位:叶片

传播因子:种子、病残体、土壤、病组织

主要寄主:丝瓜、苦瓜、瓠瓜等葫芦科植物

甜瓜叶枯病-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褪绿色小黄点,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深褐色至紫褐色,微微隆起,外缘油渍状。后期中部有稀疏霉层。病斑大小约0.1~0.2mm,病叶上斑点数目很多,一张叶片常有病斑300个以上。严重时叶片卷曲、枯死,病株呈红褐色。此病在坐瓜后期开始出现,糖分积累时达发病高峰,通常在中上部叶片发生。茎蔓发病,产生菱形或椭圆形稍有凹陷的病斑。果实受害,果面上出现圆形褐色的凹陷斑,常有裂纹,病原可逐渐侵入果肉,造成果实腐烂。

甜瓜叶枯病-病原形态特征

瓜链格孢(Alternariacucumerina(Ell.etEv.)Elliott.),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类)、丝孢纲、丝孢目、暗丛梗孢科、链格孢属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5根束生,正直或弯曲,褐色或顶端色浅,基部细胞稍大,具隔膜1~7个,大小23.5~70×3.5~6.5μm;分生孢子多单生,有时2~3个链生,常分枝,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卵形至椭圆形,褐色,孢身具横隔膜8~9个,纵隔膜0~3个,隔膜处缢缩,大小16.5~68×7.5~16.5μm,喙长10~63μm,宽2~5μm,宽处9~18μm,色浅,呈短圆锥状或圆筒形,平滑或具多个疣,0~3个隔膜。

甜瓜叶枯病-病原培养性状

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白色,后变灰绿色,背面初黄褐色,后为墨绿色,气温25℃,经4~5天能形成分生孢子。该菌生长温限3~45℃,25~35℃较适,28~32℃适,在pH3.5~12均可生长。pH6适。孢子萌发温限4~38℃,28℃适,相对湿度高于73%均可萌发,相对湿度85%时,萌发率高达94%。

甜瓜叶枯病-侵染循环

病菌除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及病组织外越冬外,西瓜种子内、外均可带菌。种表的分生孢子可存活15个月以上,种内的菌丝体经21个月仍具生命力,种子带菌率与种瓜染病程度有关,无病症的瓜种不带菌;病菌在室内干燥保存的病叶上可存活24个月,在大田或旱地土表、潮湿土壤内的病残体上可存活12个月以上。

因此,带菌的种子和土表的病残体是该病主要初侵染源。生长期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致田间病害不断扩大蔓延。该菌对温度要求不严格,气温14~36℃、相对湿度高于80%均可发病,田间雨日多、雨量大,相对湿度高于90%易流行或大发生;风雨利于病菌传播,致该病普遍发生;连作地、偏施或重施氮肥及土壤瘠薄,植株抗病力弱发病重。连续天晴、日照时间长,对该病有抑制作用。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金钟冠农较感病。该病近年有日趋严重之势,生产上应予注意。

甜瓜叶枯病是甜瓜上的常见病害,其寄主主要有甜瓜、黄瓜、西葫芦等,夏秋季栽培发生重,沿海地区流行年份多。那么甜瓜叶枯病如何防治?甜瓜叶枯病防治技巧有哪些呢? 甜瓜叶枯病防治技巧-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注意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查看详情】

甜瓜叶枯病又名褐斑病,一般发生在结瓜盛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使甜瓜产量锐减,瓜少瓜小,甜度大大下降。在外界环境适宜时,很易在短期内突发。那么造成甜瓜叶枯病发病因素有哪些呢? 甜瓜叶枯病发病因素 (1)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