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草莓菌核病
草莓病害防治图谱

草莓菌核病

发布时间:2016/10/26 9:40:11  浏览次数:5411次

草莓菌核病是一种针对于植物的病状,草莓开花盛期易感染此病,全国各草莓产区均有发生。

草莓菌核病基本信息

报检植物:草莓

报检类型:病害

检测认定:草莓菌核病

中文名称:草莓菌核病

英文名称:StrawberrySclerotiniarot.

病原中文名称:核盘孢菌

病原拉丁学名: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

病原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盘囊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核盘菌属

病害类型:真菌

地理分布:全国各草莓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寄主:浆果类、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科等植物

危害部位:叶片、花柄、果实

传播因子:病株、病残体、土壤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地位:草莓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草莓菌核病病害症状

草莓开花盛期易感染此病。该病主要为害草莓叶柄、花柄、果实。病部初呈淡褐色水渍状斑点,并逐渐扩大为梭形或不规则形,高湿条件下,病部软腐,病斑表面长出大量棉絮状白色菌丝,后菌丝纠集形成鼠粪状或不规则形的黑色菌核,掉落在植株根际土表中。重病株全叶枯死腐烂,花柄干枯缢缩,根部及茎生长点正常,7~10天后可重新生出新叶,但不能开花结果。

草莓菌核病病原特征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盘囊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科、核盘菌属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鼠粪状,直径1~10毫米,可产生子囊盘1~20个,一般5~10个。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厘米之间。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113.87~155.42)×(7.7~13)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胞,无色,大小(8.7~13.67)×(4.97~8.08)微米。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0~15℃,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

草莓菌核病传播途径

在春秋季萌发时产生蘑菇状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经空气传播侵染发病。也可由菌核产生菌丝直接进行侵染和蔓延,田间菌核在夏季浸水3~4个月后死亡,但在旱田的地面上能存活2~3年。菌核病菌属低温性,发病适温为10~15℃,遇上连续几天10℃以下低温,寄主抵抗力下降,发病明显加重。保护地内湿度大,低温导致在茎叶上凝结露水,对侵染发病有利。

草莓菌核病属于低温性真菌,在温室、大棚栽培时发病多,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经济效益。那么出现草莓菌核病怎么办?草莓菌核病用什么药? 草莓菌核病用什么药? 生物防治 5%井岗霉素水剂1500倍液 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 化学防治 (一)浸苗: 移植前清除种苗及重病株,并用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干后移栽...【查看详情】

草莓菌核病在全国各草莓产区均有发生,是一种针对于植物的病状,草莓开花盛期最易感染此病,出现这种病害的时候要做好及时防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草莓菌核病防治方法。 草莓菌核病防治方法 (1)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合理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生长势强,坐果率高,耐寒、耐荫、抗白粉病等抗病品种,母株应...【查看详情】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重茬地块增多,菌源不断积累,草毒菌核病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那么导致草莓菌核病发病条件是什么? 草莓菌核病发病条件是什么? (1)连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或土质黏重,土壤偏酸易发病。 (2)栽培过密,株、行间郁敝;氮肥施用过多,植株过嫩,虫伤多的易发病。 (3)种苗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易发病。 (4)大棚栽培的,往...【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