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枣炭疽病
枣病害防治图谱

枣炭疽病

发布时间:2017/4/28 9:07:26  浏览次数:6967次

枣炭疽病俗称焦叶病。分布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及北方各枣区。以山西梨枣和新郑灰枣受害重。炭疽病多在果实近成熟期发病,果实感病后常提早脱落,品质降低,严重者失去经济价值。

枣炭疽病症状

主要侵害果实,也可侵染枣吊、枣叶、枣头及枣股。果实受害,初在果肩或果腰处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黄褐色斑块,斑块中间产生圆形凹陷病斑,病斑扩大后连片,呈红褐色,引起落果。病果着色早,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能长出许多黄褐色小突起,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分泌粉红色物质,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团。剖开落地病果发现,部分枣果由果柄向果核处呈漏斗形、变黄褐色,果核变黑。重病果晒干后,只剩枣核和丝状物连接果皮。病果味苦,不能食用。轻病果虽可食用,但均带苦味,品质变劣。

叶片受害后变黄绿色、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状悬挂在枝头上。枣吊、枣股、枣头等营养枝感病后一般不表现症状,处潜伏状态。经离体保湿培养后,均能长出粉红色粘液状分生孢子团。

枣炭疽病病原

半知菌亚门、胶胞炭疽菌。病原菌的菌丝体在果肉内生长旺盛,有分枝和隔膜,无色或淡褐色。直径3—4微米;分生孢子盘位于表皮下,大小213—142微米×350微米,由疏丝状菌丝细胞组成;分生孢子盘上着生黑褐色的束状刚毛,刚毛长29.2—116.6微米,宽2.7—5.3微米,无分隔或一个分隔;分生孢子梗着生于分生孢子盘的顶部,无色,短棒状,单胞,长15—30微米、宽3.5—4.8微米。分生孢子长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单胞,长13.5—17.7微米,宽为4.3—6.7微米,中央有1个油球、或两端各有1个油球。

枣炭疽病危害

灵宝枣区因炭疽病危害,一般年产量损失20%—30%,发病严重时损失高达50%—80%。该病除侵害枣树外,还能侵害苹果、核桃、葡萄、桃、杏、刺槐等。

枣炭疽病病害流行

枣炭疽病以菌丝体潜伏于残留的枣吊、枣头、枣股及僵果内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因病菌分生孢子团具有胶粘性物质,需要雨水、露水溶化)、昆虫传播,从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幼果期即可侵染,但通常要到果实近成熟期和采收期才发病。该病菌在田间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

潜伏期的长短除受气候条件影响外,与枣树的生命力强弱密切相关。树势强发病率低,树势弱则发病率高。发病的早晚和轻重,取决于当地降雨时间的早晚和阴雨天气持续时间的长短。雨季早、雨量多,或连续降雨,阴雨连绵,田间空气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发病早而重。此外管理粗放的枣园发病重,重病年份甚至绝收。枣果实不同的加工方法与发病程度也有密切关系。采用晒枣法加工干枣,感病的果实,经过日晒夜堆,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病情可迅速发展,严重者损失50%以上。采用炕烘法加工干枣,将鲜枣在55—70℃温度下,烘烤10小时后,再行摊晒,可减轻发病,确保丰收。

枣炭疽病发生规律

该病菌可在脱落的枣吊上检到,随风雨飞溅传播或昆虫带菌传播如蝇类、蝽象类、叶蝉类等。此外,枣槐也可染病并携带病菌,以刺槐为防护林的园片有加重此病发生的条件。据资料介绍,该病孢子在5月中旬前后有降雨时便开始传播但此时离冬枣坐果期沿早。往往在果实近白熟期发病(约8月上、中旬)。

另据介绍,分生隐匿民子在高温、高湿、多雨水情况下易于大生,适萌发温度为28~32ºC,相对湿度为95%以上并南昌补充一定糖分,在此适合条件下,不足10小时可完成侵染过程,潜育期一般3~13天,有时长达40~50天以上,具潜伏侵染性。据此,该病于7月前后,由迁移范围大、发生较重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带菌及接种有密切关系,也有资料介绍,炭疽病与缩果病合并发生是造成大量落果的原因,但也与刺吸式口器害虫这害有密切关系。在近成熟时发病较轻。

枣炭疽病多在果实近成熟期发病,果实感病后常提早脱落,品质降低,严重者失去经济价值,那么枣炭疽病防治方法有哪些? 枣炭疽病防治方法 (1)降低菌源基数,减少病源。对树下枣吊、落叶、病果等及时清除,也包括附近刺槐树的落叶及相关染病树种的病果、枯死枝叶等。尽量不用刺槐防护林,改用其他树种。 (2)农业栽培措施。见枣锈病部分。 (3)做好害虫防治,杜绝传播途径。对蝽象类、叶蝉类等刺...【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