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棉花黄萎病
棉花病害防治图谱

棉花黄萎病

发布时间:2014/2/12 17:45:18  浏览次数:16593次

棉花黄萎病在我国南北方棉区都有发生,且发展蔓延迅速,危害极大,会导致棉花纤维品质变劣,造成严重减产。那么棉花黄萎病症状有哪些?棉花黄萎病怎么防治?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有哪些?棉花黄萎病病用什么药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棉花黄萎病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开花后田间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黄褐色,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发生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秆,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发病重的棉株茎秆、枝条、叶柄的维管束全都变色。秋季多雨时,病叶斑驳处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菌丝体及分生孢子。

棉花黄萎病病原与发生规律

Verticilliumdahliae称大丽花轮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核、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棉籽内外、病残体、带菌棉籽壳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土壤中的病菌也可依靠田间管理、灌溉等农事操作进行扩散。此外,在湿度适宜时,病斑上长出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亦可落入土壤,或随气流传播到周围。侵入期主要是在棉花2—6片真叶期,蕾期零星发生,花铃期(7—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在田间温度适宜,雨水多且均匀,月降雨量大于100mm,雨日12天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多雨年份或适温高湿条件发病重: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

棉花黄萎病传播途径

病株各部位的组织均可带菌,叶柄、叶脉、叶肉带菌率分别为20%、13.3%及6.6%,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重要菌源。棉籽带菌率很低,却是远距离传播重要途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此外,流水和农业操作也会造成病害蔓延。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防止病害扩散,无病区的棉种不能从病区调运,防止枯萎病及黄萎病传入。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大面积轮作倒茬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防病效果明显。铲除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坚持连年病田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就地烧毁,可减少菌源。不偏施氮肥,做好氮、磷、钾肥合理搭配,提高抗病力。改善棉田生态环境,及时中耕除草,防止棉田湿度过大,忌大水漫灌。

播种前药剂拌种是防治黄萎病的有效措施,苗期和蕾铃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对未包衣的种子,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8%拌种;或用20%三唑酮乳油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用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每100kg种子用水2—3kg;也可用2%宁南霉素水剂100ml拌7kg棉种、1%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浸种24小时播种;或用0.5%氨基寡糖素水剂40倍液、0.2%的80%乙蒜素乳油药液在55—60℃下浸种30分钟后播种。在棉花2—6片真叶期,田间开始发病,可用下列药剂及时施药防治: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8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500—6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5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800—1000倍液+0.05%核苷酸水剂300—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1500倍液;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或 灌根,视病情7—15天后再灌1次。不但可较好地防治黄萎病,而且对棉花苗期其它病害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在棉花蕾铃期,即黄萎病发生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2%乙蒜素·三唑酮乳油13—17ml/亩;36%三氯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剂80—100g/亩;1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对水40—60kg;0.5%氨基寡糖素水剂4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800—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全田喷施。或用12.5%多菌灵,水杨酸悬浮剂250倍液、25%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500倍液灌根,每株200—250ml,每隔7—10天1次,灌根2—3次,对黄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兼治棉花叶部病害。

棉花黄萎病症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根据往年枯黄萎病常年发生规律,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联合用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有效减少枯黄萎病为害。

棉花黄萎病的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是从棉花选种、播种、生长、收获及收获之后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农业防治方法: (1)播种前和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和农作物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查看详情】

棉花黄萎病的病菌以菌丝体的形态在病残体或者土壤中过冬,到第二年感染棉花,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之久。 棉花黄萎病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微菌核在种子、棉籽饼、棉籽壳、病残体及混有病残体的土壤、粪肥等处越冬,成为翌年初浸染源。病菌微菌核抗逆性强,能耐80℃高温和-30℃低温,土壤中可存活8~10年。病菌通过调运带菌棉籽和棉籽饼进行远距离传播。田间还可通过土壤、粪肥、病残体、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查看详情】

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理是产生一种毒素影响棉花生长,同时还会造成棉花的导管堵塞,这就是黄萎病菌致病的主要原因。 棉花黄萎病病菌的致病性主要是产生致病毒素和导管堵塞所致。已经查明黄萎病菌所产轮枝菌素(VD-toxin)是致萎的主要原因,VD是一种蛋白质—脂类—多糖(PLP)复合物,其主要成分是酸性糖蛋白,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分别为85.26%和14.74%。轮枝菌素对寄主体内CO2的固定、水的光解、辅...【查看详情】

棉花黄萎病的病菌变异性较大,经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新的生理分化类型,我国根据棉花品种的不同把棉花黄萎病的病菌分为三种生理型。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圣金峡谷棉区发现的T-1(后改为T-9)落叶型菌系,其毒力大于该地采集的SS-4非落叶型菌系10倍,是现今世界上毒力最强最危险的菌系。黄萎病菌存在0、1、2号3个生理小种,0号小种致病力弱,2号致病力强,1号致病力中等。我国根据10个菌系在海岛棉、陆...【查看详情】

棉花黄萎病耐高温性较强,而且在零下30度的情况下还能存活,非常难治理,可以说是棉花病害的顽疾。 大丽轮枝菌在10~30℃均可生长,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33℃绝大多数菌株不生长,但有些菌株耐高温的能力较强,在33℃下仍能缓慢生长。由于微菌核具有厚壁,其内又含有大量脂肪,故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低温,所以一旦定殖下来,很难根除。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