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花生叶斑病
花生病害防治图谱

花生叶斑病

发布时间:2014/1/17 18:09:59  浏览次数:34168次

花生叶斑病又称黑斑病,这种病症非常常见,发生这种病症时,叶片会出现一种叶斑,呈圆形或近圆形,防治方法有五个方面,下文中有详细介绍。

花生叶斑病症状

花生叶斑病又称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和花轴。叶斑现于叶正背两面,圆形或近圆形,大小0.5-8mm,病斑扩展后融合成大型不规则斑块。叶柄、茎和花轴染病生线形或椭圆形病斑,深褐色至黑褐色,有时外围具浅黄色水渍状晕圈。

花生叶斑病病原

CercosporidiumstateofMycosphaerllaberkeleyiW.A.Jinkins称落花生小球壳的短胖孢阶段。异名Cladosporiumpersonatatum、Cercosporapersonata等。子实体生于叶两面,以叶背居多。梗座生于表皮下,近球形或长条形,褐色至黑色,宽75-197μm。分生孢子梗极紧密簇生,青褐色至烟黑色,色泽均匀,宽度较规则,直立或稍曲,具曲膝状折点1-3个,不分枝,平滑,孢痕疤明显,厚而突出,宽1.8-3.1μm,座落在折点处,具横隔膜0-1个,大小16-59.6×4.4-7.9(μm)。分生孢子暗青黄色,圆柱状,倒棍棒形,直立或略曲,顶部钝圆,基部倒圆锥平截,基脐明显,宽1.9-3.1μm,具1-8个横隔膜,多为5个,不缢缩,大小18.1-69×5.2-8.8(μm)。除为害花生外,还为害豆科植物。

花生叶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组织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到花生叶片上,遇适宜温度和水滴,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进入组织内部,产生分枝型吸器汲取营养。病菌生长温限10-37℃,适为25-28℃。秋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害重;少雨干旱年份发病轻。土壤瘠薄、连作田易发病。老龄化器官发病重;底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发病重。鲁花3号、海花1号、蔓生型小粒种易感病。

花生叶斑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3)与其它作物轮作2-3年。

(4)加强田间管理。

(5)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年液或50%苯来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600倍液(北京市顺义县农药厂)、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50%胶体硫200倍液、1:2:200倍式波尔多液,喷药时宜加入0.2%洗衣粉做展着剂,间隔15-20天一次,连防2-3次。

花生叶斑病是由两种病菌引起的病害,即花生黑斑病和花生褐斑病,这两种病同属不同种,这种病症的防治可从多种途径入手。 花生褐斑病发生期较早,在初花期即涌现;黑斑病则较迟,顺落针期才发生。因此,褐斑病在下部叶片较多,黑斑病多在上部叶片。秋花生以黑斑病较突出,春花生则以褐斑病较普遍。两病都可损害叶片、叶柄、茎、子房、柄和荚壳,严重时造成落叶,植株早枯,影响养分积攒而导致荚果不充实,下降出仁率和含油量...【查看详情】

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统称为花生叶斑病,是花生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一般花生褐斑病发生期较早,在初花期即出现。 褐斑病在下部叶片较多,叶片受害时,病斑初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1~10毫米,叶片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褐色或淡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严重时,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干枯脱落,仅剩顶部3~5个幼嫩叶片。茎部和叶柄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