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花生青枯病
花生病害防治图谱

花生青枯病

发布时间:2014/1/17 18:26:30  浏览次数:15236次

花生青枯病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生较多,且较严重,目前,在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也有发生,发病率较高,发病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收。

花生青枯病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以花期易发病。主要侵染根部,致主根根尖变褐软腐,根瘤墨绿色。病原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纵切根茎部,初期导管 变浅褐色,后期变黑褐色。横切病部,呈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在湿润条件下或用手捏压时溢出浑浊的白色细菌脓液。病株上的果柄、英果呈黑褐色湿腐状。病株初表现萎蔫,早上延迟开叶 ,午后提前合叶。通常是主茎顶梢第1、2片叶首先表现症状,1—2天后,全株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叶色暗淡,呈绿色,故称“青枯”。

花生青枯病病原与发生规律

Ralstoniasolanaceaom称青枯劳尔氏菌,属细菌。病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残体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带菌杂草以及用病株做饲料的牲畜粪便也是传染源之一,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原从 寄主植物的根部、茎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然后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病原在维管束内蔓延,并能侵入皮层和髓部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由于病原分泌的果胶酶分解细胞间的中胶层,致使细胞腐烂。 病根、病茎腐烂以后,细菌散布土壤内,借流水、人畜、农具、昆虫等传播。在花生的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花期达到发病高峰。普通丛生型品种发病重;高温有利于病害发生。时晴时雨,雨后骤晴 有利于病害的流行。连作地、黏土发病重;土层浅、有机质含量低、排水不良、保水保肥差的地块发病重。

花生青枯病传播途径

花生青枯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残体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主要靠土壤、流水及农具、人畜和昆虫等传播。花生播种后日均气温20℃以上,5cm深处土温稳定在25℃以上约6-8天开始发病,旬均气温高于25℃,旬均土温30℃进入发病盛期。湛江观察:气温27-31℃,春花生4-5月降雨量120-150mm,秋花生9月降雨量达150-200mm,发病严重。该菌通过根部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由导管向上蔓延,病菌还可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把中胶层溶解致皮层烂腐,腐烂后的根系病菌散落至土壤中,再通过土壤流水侵入附近的植株进行再侵染。

花生青枯病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或花生与冬小麦轮作。增施无病有机肥料,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通过深耕、深翻、严整土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适期播种,合理密植,以利通风透光。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施氮肥,定期喷施叶面肥,增强抗逆性。及时开挖和疏通排水沟,实行高畦地膜栽培,避免雨后积水。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间集中深埋,并用石灰消毒。铲除田地周围的杂草,花生收获后及时病残体,减少田间病源。由于此病是—种维管束病害,发病后进行药剂防治,通常难以达到效果,目前尚无很好的药剂,应该在病害发生前和发病初期喷药预防。可用下列药剂:85%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500—6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液剂1000—12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500—40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根部,间隔7—10天喷l次,连喷3—4次防治。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花生从幼苗期至荚果充实期均可发生,但以花期发病最重。 花生青枯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有水源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效较好。旱地可与瓜类、禾本科作物3~5年轮作,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旱地花生,播种前进行短期灌 水,可使病菌大量死亡。采用高畦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与大水漫灌。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田间...【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