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大豆菌核病
大豆病害防治图谱

大豆菌核病

发布时间:2014/1/17 19:02:16  浏览次数:11637次

大豆菌核病又叫白腐病,近年来逐年加重,在低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且发病之后,其他大豆植株大部分都会感染。

大豆菌核病症状

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为害地上部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 幼苗倒伏、死亡。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 多从主茎中下部分叉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 。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大豆菌核病病原与发生规律

Sclerotintasclerotiorum。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饱子 ,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再侵染则通过病健部接触菌丝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大气和田间湿度高,菌丝迅速增殖,2—3天后健株即发病。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cm以上能正常萌发 ,3cm以下不能萌发,在1—3cm深度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递减子囊盘柄较细弱,形成的子囊盘也较小。菌核从萌发到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要求适宜的土 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过饱和不利于菌核萌发,却会加快菌核腐烂:大气相对湿度85%以上,低于这个湿度子囊盘干萎,不能弹射子囊孢子:本病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30℃、相对湿度85%以上。当旬降雨量低于40mm,相对湿度小于80%,病害流行明显减缓;旬降雨量低于20mm,相对湿度小于80%,子囊盘干萎,菌丝停止增殖,病斑干枯,流行终止。一般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大豆菌核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亦可带病。病原菌通过伤口或角质层侵入寄之,衰老叶片,凋萎的花及纤弱的茎易侵染。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 为侵染源,菌核在土壤中可存两年,但在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短。

初次侵染引起发病后,病害扩大再侵染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病株接触而相互感染,另一种方式是病叶或其他染病部分落干大豆茎的分枝处而引起发病。

?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属同一种病菌,可以互相侵染。此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2年发病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年。向日葵茬种大豆、重迎茬大豆、低 洼地大豆、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该病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和重茬地发生重。此外,施有氮肥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生重,过度密植田,发病率重。

大豆菌核病防治方法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病残体。病田收获后应深翻,将表土层的菌 核翻人土中;及时或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实行宽行双条播等措施推迟田间郁闭时期,也可减轻发病。大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

注意排淤治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发病初期开始喷洒下列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大豆开花结荚期(7月下旬)喷药防效 ,既可有效地控制发病率,亦可有效地降低发病程度。可用下列药剂: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66g/亩;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100g/亩;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60g/亩;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6—100留亩;25%咪鲜胺锰盐乳油70ml/亩,对水40—50kg均匀喷雾。也可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发生严重时,间隔7天再喷1次。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土表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60g/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亩,加水40—50kg。

大豆菌核病在大豆苗期时就有可能发病,会造成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对大豆产量质量危害极大。 大豆菌核病在大豆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为害地上部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幼苗倒伏、死亡。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查看详情】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