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春季茶园管理技术,春季茶园主要病害及防治!

春季茶园管理技术,春季茶园主要病害及防治!

http://www.1988.TV/ 2017/2/18 9:40:11 阅读数:254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品茶的人士越来越多,那么,对于茶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春季到来,万物复苏,春季的茶园应该怎么管理才能提升产量呢?春季茶园中的病害我们如何防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茶树是叶用作物,以其叶芽为收获目的,芽叶越多产量越高。春茶产量一般占全年总产量的60%以上,产值占全年的80%以上。是一年中茶叶生产的关键季节,品质,效益。

春季茶园管理技术:

1、早施催芽肥

春季施催芽肥有利于茶芽生长,而且茶芽粗、壮、齐、多,既增加了产量,又提高了品质。春季施催芽肥以在开园前20-30天完成为好。春肥占全年总施肥量的60%,要求氮、磷、钾配合施入,比例为4∶1∶1或4∶1∶0.5,常规茶园施专用肥或复合肥30-35kg/亩,幼龄茶园施15-25kg/亩。施肥方法是开沟施入,边施肥边覆土,以防止肥效挥发损失。

2、浅耕松土

结合追施催芽肥,对茶园普遍进行1次浅耕松土,是春茶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茶园经过冬季几个月的雨雪,土壤较板结,此时地温较低,通过浅耕,可以疏松土壤,使地温回升,有利于春茶提早萌发。同时浅耕能铲除杂草,避免杂草与茶树争夺养分和水分,对茶树生长有利。

3、适时偏早开园

茶树具有“早采早发、迟采迟发”的特征,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多采名优茶应适时早开园。尽量采早采嫩,当茶树有10%-15%左右的芽叶达到采摘标准时即可开园采茶,早采多制名优茶,早上市,从而争取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春季茶园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茶苗白绢病

分布及症状: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国内分布范围广,为害严重。除茶外,尚能为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全株死亡。

病原:是一种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的真菌。菌丝体初无色,后稍带褐色,密集,形成菌核。菌核圆形,表面光滑、坚硬,黑褐色。在湿热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即担子和担孢子,但不常见,传病作用也不大。

发生规律: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附于病组织上越冬,干燥条件下可存活5-6年。第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沿土隙蔓延或随雨水、灌溉水、农具等进行传播,侵染幼苗根颈部进行为害。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盛。土壤粘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作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防治方法: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建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药剂用密旋链霉菌每方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用0.5%硫酸铜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茶根癌病(与茶苗立枯病比较)

分布及症状:主要为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象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病原: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tumefaciens(S.etT.)Conn.]细菌。菌体短杆状,具1-3根极生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菌落。发育适温为25-29℃,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在pH7.3时发育。

发生规律: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为害。病菌从苗木伤口或切口处侵入,在组织内生长发育,刺激细胞加速分裂,产生癌瘤。

防治方法:要严格苗木检查,防治地下害虫,减少根系伤口。苗木必要时可用20%石灰水浸根10分钟消毒后再移栽。病害初发生时,可用密旋链霉菌防治。

茶苗根结线虫病

分布及症状: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浙江、福建等温暖的产茶区。此病是由一种很小的线虫引起,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发生规律: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当土温达25-30℃,土壤湿度为50%左右时,在地势高、土壤结构疏松的沙质土中,20-30天就可完成1代,而线虫在表层土壤比在下层土壤发生多,10℃以下时即停止活动。

防治方法: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平方米用3%的呋喃丹5千克拌细土撒在苗床上,或每667平方米用二溴丙烷2.5千克,兑水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茶紫纹羽病

分布及症状:分布于全国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茵核小茎基部加厘米硝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发生规律: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此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作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无菌健苗令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l小时,或50%的多菌灵l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密旋链霉菌消毒,每667平方米用2.5千克加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1000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茶褐色叶斑病

症状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处开始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牛圆形至不规则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上生灰褐色小粒点,病健部分界不大明显,但病斑紫黑色边缘较宽(别于茶圆赤星病)。有时叶缘上产生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很似冻害状,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与冻害区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块(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树的病叶及落在上表的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后经5天左右潜育开始发病,以后经反复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每年早春和晚秋,即3-5月和9-11月发生居多,安徽秋季比春季发生多。遭受冻害,缺肥或采摘过度,茶树树势衰弱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湿气滞留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有机肥;加强茶园管理,做到合理采摘,采养结合;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冻害发生,以减轻发病。(3)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发病初期及时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
文章标签: 茶树
文章来源:农资招商

为了让广大农药肥料行业用户能够更好的学习、交流、研讨、创新和发展,火爆农化招商网创建了一系列QQ交流群,希望广大用户诚信合作,财富共享。

  • 肥料用户交流群:195514304加入肥料用户交流群
  • 复合肥用户交流群:245841919加入复合肥用户交流群
  • 水溶肥用户交流群:158370443加入水溶肥用户交流群
  • 农药用户交流群:146763593加入农药用户交流群
  • 病虫害交流群:240487206加入病虫害交流群
  • 华东地区经销商交流群:247824481加入华东地区经销商交流群
  • 华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175765692加入华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
  • 华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240029153加入华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
  • 华中地区经销商交流群:288204353加入华中地区经销商交流群
  • 西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194588186加入西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
  • 西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102017013加入西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
  • 东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322581831加入东北地区经销商交流群
  • 县乡镇级经销商交流群:232504327加入县乡镇级经销商交流群
  • 农民合作社交流群:227102463加入农民合作社交流群
  • 大型农场交流群:323911829加入大型农场交流群

火爆农化招商网客户服务中心

  • 火爆客服:18530968070(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