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农化招商网
  • 会员注册
  • QQ登录
您目前所在位置:病虫害防治 ->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玉米病害防治图谱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发布时间:2014/8/7 10:07:59  浏览次数:1744次  文章来源: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缆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23种蚜虫,均以非性方式传毒,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吸毒后即传毒,但丧失活力也较快;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一般在0.05%上下。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除侵染玉米外,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A、B、C、D及O株系,其中A、B两个株系重要。A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B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B株系、O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即5—7月凉爽、降雨不多,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易造成该病流行。

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自然界毒源量大,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81515、M017、掖107种子带毒率分别为0.1%、0.13%、0.16%,8112为l.04%,7942的种子带毒率高达12.6%,黄早4、478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介体蚜虫大量繁殖,病毒病即迅速传播。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

您留言,我回电!帮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产品!

提示:留言后企业会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农资经销商微信群